近日,一段展示汽车动力电池在热失控时被“弹出”车身的实验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关注。视频中,一辆车身贴有“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标识的车辆,在电池出现热失控迹象后,电池包被抛射至车外约3至6米处,实现了所谓的“车电分离”效果。
该实验据称是由“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600699.SH)联合研发的电池弹射技术,旨在通过快速将热失控的电池抛离车体,防止火灾蔓延并保护车内乘员安全。然而,视频发布后,网络舆论出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赞赏其创新思路,另一些则担忧弹射过程可能对路旁行人、其他车辆造成二次伤害,甚至质疑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面对舆论热议,均胜电子于9月22日向第一财经作出正式回应,明确表示公司与“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亦未参与该电池弹射技术的研发或测试。公司强调,当前市场上流传的弹射技术视频与其无关,相关信息系误传。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根本安全问题在于电池热失控的根源,而非事后“弹射”处理。电池热失控往往源于材料、散热设计或管理缺陷,解决方案应聚焦于提升电池本身的安全性能,而非将潜在危险转移至道路环境。
部分媒体进一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中心”隶属于麦特集团,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MAXIMA等自主品牌,但该中心与均胜电子的合作关系仍未得到官方确认。因此,关于该技术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仍需进一步调查。
针对该事件,监管部门表示将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要求企业在推出新技术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公开透明的说明,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误解或恐慌。
截至目前,关于电池弹射技术的详细技术参数、实验环境以及实际效果尚未公开,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业界呼吁,除非有充分的实验数据和安全认证,否则不应轻易将此类技术推向市场,以免引发更大的安全风险。
此次争议再次提醒消费者和行业从业者,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防护应以根本性技术改进为核心,而非依赖单一的应急措施。只有在电池本身具备更高的热稳定性和防爆能力,才能真正保障行车安全,赢得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