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首次突破9千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实现24%的高速增长,标志着该行业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4年全行业产值达到约9.2万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超过90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5300家,已占全球AI企业总量的约15%。
政策层面,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要素智能化的路径,鼓励AI在制造、服务、金融等关键领域深度融合,为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省市相继推出专项基金和创新平台,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的AI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200亿元、1800亿元,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资本市场对AI的热情持续高涨。2024年全年,AI相关企业融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大型项目包括基础模型研发平台、智能制造示范线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资本的持续注入不仅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也加速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技术创新方面,2024年国内发布的AI大模型数量已达94款,占全球约四成,核心算法的突破显著提升了行业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AI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关键技术的成熟,使得AI+医疗、AI+教育、AI+交通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规模的增长。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日益显现。硬件制造方面,AI芯片产能提升至年产值约1500亿元,配套的算力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也同步扩大。软件服务企业通过提供AI平台即服务(PaaS)和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
人才储备持续加强。2024年,全国AI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突破12万人,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项目数量增加30%,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行业专家预测,随着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2025年中国AI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AI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全新经济增长点。
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千亿元的成绩,是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AI将在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