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六记旗下的270 g装酸辣粉被曝出现粉饼发白、发霉并伴有刺鼻异味,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晒图后引发热议。品牌方在首次回应中仅将处理责任推向代工厂,称“已联系代工厂进行整改”,但并未正面说明自身的质量把控措施,引发舆论质疑其是否在以代工厂为“挡箭牌”逃避责任。
从品牌的成长轨迹看,麻六记凭借明星代言和直播流量迅速走红,产品单价远高于同类代工产品,如白家阿宽同厂的酸辣粉仅售3.8 元/桶,而麻六记却定价8 元/桶。消费者为品牌溢价买单,却在质量问题上屡屡受挫,导致“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的承诺”这一质疑声浪不断升温。
代工方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业内知名的便利速食代工企业,已于2024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业务覆盖多家网红品牌。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实现营收11.1 亿元,但近年来增速放缓,面临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白家阿宽在此次事件中被指为“代工厂”,但其本身并未公开回应是否存在质量缺陷。
面对舆论压力,麻六记官方于近期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并表示将加强品控。然而,品牌创始人张兰此前在公开场合曾强调“料、秘方和工人都是我们的”,此番声明被视为对先前言论的“打脸”,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法律界人士指出,代工模式本身并非违法,关键在于品牌方与代工厂之间的责任划分与风险共担机制。律师表示,品牌方作为产品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产品安全承担直接责任,代工厂仅是生产环节的执行者,不能成为品牌逃避监管的借口。
从企业治理角度分析,虎嗅ESG组的报告指出,麻六记此次风波暴露了新消费赛道中贴牌代工的治理短板。代工模式若缺乏透明的质量追溯体系和明确的责任边界,极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外溢,进而冲击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石。
监管部门已对麻六记及其代工厂展开调查,重点核查生产环节的卫生标准、原料来源以及质量检测流程。业内人士提醒,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升,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品牌方若不能及时整改并建立完善的品控体系,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行政处罚和市场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提醒所有依赖代工模式的品牌,不能仅凭营销流量和明星效应获取短期增长,更应在产品质量和供应链治理上投入资源。只有将品控承诺转化为可追溯、可监管的实际行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速食市场中站稳脚跟,避免再次成为“代工厂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