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韩国对美国和巴西等主要大豆供应国的进口量大幅下降,国内豆腐加工企业面临原料告急的局面。多家位于江原道和忠清北道的中小型豆腐厂透露,库存已逼近底线,若继续缺乏足够的大豆,可能被迫停产。业内人士警告,若供应链未能及时恢复,豆腐价格将出现显著上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或将出现“豆腐缺货”现象。
据统计,2024年韩国大豆进口量比前一年下降约12%,其中美国大豆的进口额下降尤为明显。受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和韩元贬值影响,进口成本持续攀升,使得不少企业难以承担高额原料费用。部分厂商尝试转向国产大豆,但国产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口感与进口大豆存在差距,导致成品豆腐的品质难以保证,进一步增加了生产风险。
消费者的焦虑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蔓延。网友们在论坛上讨论“豆腐涨价”“豆腐断货”,甚至有人调侃未来只能用“豆渣”代替传统豆腐。超市的豆腐货架上,原本常见的细腻白块已被标价更高的进口品牌所占据,普通品牌的库存则出现断层。市场调研机构预测,若原料短缺持续到年底,豆腐的零售价格可能比去年同期上涨15%至20%。
面对危机,韩国政府已启动应急预案。农业部表示,将加大对国内大豆种植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户在东北部地区扩大种植面积,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豆腐安全储备”项目,储备一定量的进口大豆以平抑市场波动。同时,政府正与美国、巴西的贸易代表进行磋商,争取在关税和配额上获得更灵活的安排。
产业协会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部分企业正在研发以黄豆粉和其他植物蛋白为原料的“新型豆腐”,希望在保持传统口感的同时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该类产品已在部分健康食品店试销,初步反馈显示消费者对其接受度尚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
专家指出,豆腐作为韩国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的日常营养结构。长期来看,提升国内大豆自给率、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推动技术创新,是缓解此类食品危机的根本途径。农业经济学者韩俊熙建议,政府应在粮食安全法框架下,将大豆列入战略作物,制定更系统的种植与储备政策。
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自发的“豆腐互助”行动。部分社区组织在社交平台上发起“豆腐共享”计划,鼓励居民将自家多余的豆腐捐赠给有需要的邻里,以缓解短期供应紧张。此举在一些老年人居多的社区获得了积极响应,体现了社会对传统食品的情感依赖和互助精神。
截至目前,虽然政府和企业已采取多项措施,但短期内大豆进口的恢复仍面临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挑战。分析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豆腐时应关注产品来源和保质期,合理规划饮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和供应短缺。若情况未得到有效改善,豆腐这一传统食材的日常可得性或将在未来数年内出现显著变化。